Quawa x STOTT PILATES x Physical Therapist

2019年4月13日 星期六

骨質疏鬆怎麼辦?——認識篇


      因為骨質疏鬆患者大多沒有明顯的症狀,所以又被稱為沈默的疾病。常聽到對骨質疏鬆的理解—缺鈣而已,多補充鈣質就可以。其實骨質疏鬆不單只是骨頭的問題哦。美國國家衛生院(NIH)最新的定義,強調骨質疏鬆症為「一種因骨骼強度減弱,致使個人增加骨折危險性的疾病」。在文章開始前,先來點閱照護線上的動畫簡介,幫助我們三分鐘輕鬆認識骨質疏鬆:

             
       一生的骨質狀況可以分為三階段,大約80%的骨質在18歲時發育完成,在30歲左右骨質密度的達到巔峰期,若30歲前骨質密度巔峰愈高,未來骨質疏鬆的機率愈低。若30歲前沒有達到適切的骨密度,骨鬆可能提早發生。所以,與其發現骨鬆才開始介入,儲存骨本是更好的選擇——骨質強健運動(Bone Building exercises)。
 骨質獲得期:~30歲
 骨質維持期:30~50歲
 預防流失期:50+歲

        骨質密度降低其實是自然代謝的狀況,只是通常在年紀增加才會發現。根據美國國家衛生院的最新定義,其實骨質疏鬆症最怕的是骨折。除了我們熟知的「顧骨本」外(就是注重骨密度),也要注重如何預防跌倒。除了,「年齡、跌倒、骨密度偏低」,是骨折的三大危險因子外,如果你/妳或身邊的親友有以下的危險因子,建議及早開始骨質強健運動哦。

骨質疏鬆家族史(手足、父母親或子孫)
➜ 之前有骨折史,尤其年齡>50歲的族群
停經/子宮切除或是早期停經<45歲
其他可逆因素還包括飲酒習慣(一天>三杯)、老菸槍和飲食習慣不佳等


        影片中提到的負重型態的運動(跳繩、快走、慢跑和爬樓梯等運動),適合低風險族群,若有骨折史或是骨密度偏低的高風險族群,還是要遵循醫囑和專業的運動指導。Q老師骨質疏鬆怎麼辦?—運動篇,下回見囉~

低、中、高度骨質疏鬆危險族群都應該學會的:髖對折動作(Hip Hinge)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上半身負重運動,延展前側肌群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